目前,由于对水泥与外加剂不相容的原因认识不足,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措施还不太成熟。根据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:
(1)控制水泥的细度和粒度分布,水泥颗粒过细。一方面,它对减水剂有很强的吸附作用;另一方面,水泥的水化速度更快。这两个方面都会增加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流动性损失。在相同的比表面积下,水泥颗粒级配越窄,水化速度越快。因此,水泥的粒径分布也会造成较大的流动性损失。因此,应控制水泥的细度和粒度分布,以提高水泥对添加剂的适应性。一般来说,水泥的细度应控制在300~350m2/g范围内,不宜过细。
(2)增加粉煤灰掺量和减少磨细矿渣粉掺量对化学外加剂适应性强,而掺矿渣的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对外加剂适应性弱。然而,应注意粉煤灰的质量,尤其是粉煤灰的烧失量。当粉煤灰燃烧损失较大时,粉煤灰中含有较多的未燃碳,对减水剂有较强的吸附作用,使得减水剂的减水效果明显减弱。因此,应避免使用高含碳量的粉煤灰。如果使用,应增加减水剂的用量。
(3)根据胶凝材料体系选择合适的化学外加剂对于萘系减水剂,如果混凝土中磨细矿渣粉的量较大,则选择低浓度高效减水剂更为合适;如果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中粉煤灰的掺量较大,则选择高浓度减水剂更为合适。
(4)尽可能降低碱含量。无论是胶凝材料还是减水剂,当碱含量较高时适应性变差,掺入矿渣时适应性更明显。降低胶凝材料或减水剂的碱含量有利于SO3和碱之间的平衡。如果水泥或减水剂的碱含量较高,应适当降低磨细矿渣粉的含量。